华南理工大学院士团队进驻蓬江、江海、鹤山企业配先查,领航新材料研发共建;广州美术学院与新会、开平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五邑大学与台山、恩平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突破技术领域难题……自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下称“双百行动”)启动以来,江门创新探索“多县多校”全域联动机制,在全省率先突破传统结对框架,推动全市7个县(市、区)与华南理工大学等13所结对的高校院所和市属职业院校实现结对合作全覆盖,精准匹配“高校所能”与“县域所需”,为县域发展注入多维智力支撑。如今,这股源自高校院所的智慧活水,正深度浸润侨乡沃土,在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教育提质等领域奔涌向前。
机制创新破局
构建全域协同新格局
高校资源丰富,如何精准浇灌县域发展沃土?江门以机制创新为引擎,率先突破“一县两校”传统框架,创新探索“多县多校”模式,高效配置资源,将高校核心优势转化为驱动县域发展的强劲动能。
高校资源全域贯通,发展动能聚变升级。在省教育厅“双百行动”专班、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的指导下,江门构建起“专班统筹-需求对接-动态管理”的联动机制,通过“多县多校”模式,将13所高校资源精准导入7个县(市、区),构建“单校突破先行、跨县经验反哺、全域联动推广”赋能链条,实现从“点对点”帮扶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整体跃升。市级专班充分发挥“‘百千万工程’信息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专班成员单位和高校的沟通协调,常态化走访调研结对校地,每季度组织工作推进会、示范观摩活动,结合需求组织校地对接会,指导各县摸清基层“需求点”,结合结对高校智力、人才优势找准工作“切入点”。去年,广州航海学院、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开平市打造“开平优品”县级品牌及“苍城优品”等镇级品牌,并成功试水直播带货,形成可复制经验;今年辐射全市,全面发动13所结对高校院所参与电商助农,在全市范围协同推进“江门优品”电商矩阵建设,推动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扩规模、创品牌。
一县联多校,多校共破题。江门各县(市、区)深度嵌入“多县多校”协同网络,抢抓“双百行动”赋能机遇,主要领导到访高校沟通共建工作,校地审定共建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多校优势资源精准确定和推进共建项目。蓬江区虽未列入结对名单,但积极作为,一方面区委书记通过人大建议渠道争取省级统筹高校资源加持,另一方面积极推出“自选动作”,主动对接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落地合作项目持续增加,撬动资金超1000万元。开平市充分发挥省教育厅指导的农文旅纵向帮扶力量,深挖各镇街各单位共建需求,与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建设规划高校联盟、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目前有17个项目正在推进,力争打造“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精品项目。
职能部门统筹,推动精准赋能。江门各职能部门高位统筹配先查,深度融入“多县多校”格局,聚焦共性需求协同发力,激活部门统筹牵引、多校跨域联动的协同新动能。市科技局精心策划“邑科汇”系列成果对接会,聚焦智能机器人、现代农业与金属新材料三大领域,联合广东省科学院等结对高校院所对接技术资源,为江门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团市委积极发动各县(市、区)团委与省、市有关高校对接,组织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213支,参与全市乡镇、村(社区)基层治理工作,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市住建局推动成立全省首个地级市“三师”志愿者队伍,诚邀13所高校院所加入,通过动态聘任机制实现跨县域技术协作,打造江门城乡建设新图景;市文广旅体局推动江门市文化馆与星海音乐学院国乐系合作共建艺术实践基地,为文旅融合注入艺术新动能。
随着协同网络的日益精密与机制的深度磨合,成效不断显现。截至今年6月,江门推进的53项“多县多校”项目中,已有10多项结出硕果,高校派出技术服务团队398支,参与师生8711人次。
机制创新的裂变效应,正将高校“智力流量”转化为县域发展“质量增量”。
赋能产业
锻造县域经济硬实力
县域产业要腾飞,核心技术和创新人才是关键突破口。江门各县(市、区)和职能部门聚焦产业升级的堵点痛点,精准引入高校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构建“多县多校”校地共建新格局,让“高校所能”成为点燃产业新引擎的“火种”。
瞄准县域产业痛点,强化校地联动。蓬江区充分发挥本地院校专家教授、优秀毕业生资源和高校科研专长,推动鑫恒泰等辖区内“3+2”产业集群企业与五邑大学开展合作配先查,推动“3+2”产业集群发展。新会区主动统筹,推动广东南方职业学院与古井镇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设陈皮袋泡茶生产项目,依托高校食品加工技术研发优势提升产品标准化水平,助力延伸新会陈皮深加工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产业新赛道的开拓,更需高校与地方共育沃土。江门着力引进顶尖团队,成立全省首个地级市“三师”志愿者队伍,采用动态聘任机制,持续吸纳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华立学院等高校以及重点企业技术力量,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支撑。在蓬江区,杜阮镇政府与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上巷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江门市凉瓜产业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共同研发凉瓜产品,推动杜阮凉瓜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拓展,激活特色农产品现代化转型新动能。
高校资源与企业生产线的深度结合,正催生县域经济“从制造到智造”的质变跃升。
振兴乡村
绘就富美侨乡新画卷
当高校资源奔涌向乡野,乡村振兴的“工笔画”徐徐铺展。
人居环境提升率先破题。江门以“双百行动”为抓手,组织高校与乡村结对共建,因地制宜赋能乡村焕新。在蓬江区禾冈村,五邑大学师生将荒废水浇地改造为蔬果采摘园,七彩艺术墙绘焕活街巷风貌,不仅重塑乡村颜值,更带动“草莓嘉年华”三日引客5万人次、创收80万元,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禾冈都市农业生态公园以“生态 + 文旅”融合发展为核心,全面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科技赋能激活农业新动能。江门积极发挥智力与资源优势,立足侨乡特色资源,聚合高校院所创新要素,引导高校科研力量精准注入现代农业,精准服务农业转型升级。在新会区,古井镇岭北村与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共建中草药研发基地,学校全程提供种植种苗和技术指导,不仅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更让村级集体收入每年增加20万元。在恩平市,来自多所高校的技术团队与沙湖镇深入探讨茶枝柑产业发展规划,并精心撰写初步版《恩平市沙湖镇茶枝柑产业规划》报告,助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教育提质夯实根基。在省级纵向帮扶框架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深度融入江门教育发展大局,为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的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小学、乡镇公办寄宿制学校和县域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质量提供专业支撑,为江门乡村教育振兴注入强劲的专业动能。华南师范大学通过开展科学教育核心素养提升、教师技能业务培训、教学指导等方式加强地方师资队伍建设。台山市通过与广东警官学院开展实习合作,将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入公安业务操作中,提升专业素养。
文化浸润激活乡村魅力。江门积极导入高校创意活化资源,打造开发特色农文旅融合产品,将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在开平塘口镇、台山四九镇、鹤山雅瑶镇等9个镇,由广州航海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与当地共建的“艺术乡见”工作室,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创作具有侨乡元素的相关作品和组织学生实地开展非遗文化作品展等活动,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江海区携手华南理工大学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切实提升基层干部群众理论素养和文明素养,让高校思政理论资源滋养基层文明实践沃土。
高校智慧与乡土情怀的交融,正让侨乡沃野绽放“美起来、富起来、活起来”的生机。
采写:南都记者 罗韵姿 江门市教育局供图配先查
美林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